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的听力残疾人约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人的30%以上。对听障个体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人类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研究发现听觉经验的剥夺会使听障个体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跨通道和通道内部的重组,同时也会使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产生重组。陈杰教授及合作者采用分视野范式(divided visual field paradigm)(实验一)和脑电技术(实验二)以面孔识别为切入点,考察听障个体面孔识别的大脑偏侧化特点。以往研究发现,人类面孔识别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大脑偏侧化现象,直到成年早期才会出现明显的左侧视野或大脑右半球优势,但是这种偏侧化效应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目前还不清楚。以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arlene Behrmann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设:语言文字的学习对面孔在左脑的加工产生了竞争,从而推动面孔加工向右脑转移,最终导致了面孔加工右脑优势效应的形成。陈杰教授的研究以成人听障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如图1)和脑电实验(如图2)一致发现听障个体面孔加工的左侧视野/右脑优势效应消失了。因此,该研究进一步揭示语音经验可能在面孔加工偏侧化效应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于近期发表在我国自然科学领域顶级刊物《中国科学》上。我院陈杰教授、其研究生兰雅迪和余俊同学、我院李雯婕老师以及中科院心理所蒋毅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作者。
图1. 行为实验的正确率和反应时
图2.听障组和健听组P7(左脑)、P8(右脑)电极点上面孔和文字诱发的波形图
面孔不仅传递着重要的社会信息,还能传递丰富的情绪信息。人们的面部情绪具有较强的感染性,这也可称为情绪共鸣或者共情。疼痛共情是指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是一种“感同身受”的状态。以往研究发现,疼痛共情具有明显的内群体效应,例如,观看本国人面部遭受疼痛刺激比观看外国人面部遭受疼痛刺激会产生更强的共情反应。但是本国人和外国人面孔在熟悉度以及物理特征方面就存在差异,这种无法排除的固有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实验效应。中国人具有较浓的“老乡情结”。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其实也反映了老乡对老乡会有更强的情感共鸣。
基于此,陈杰教授以老乡与非老乡来区分内、外群体,考察疼痛共情的内群体效应以及自我构念对其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在早期N2脑电成分上出现了明显的疼痛共情内群体效应,反映了被试对老乡遭受疼痛产生了自动化的情感共鸣。更为重要的是,在P3成分上,特质性自我构念,一种人格特质,会调节个体对他人的疼痛共情,即互依型自我构念倾向越强的个体,对他人的疼痛共情也会越强,而且不管是对老乡还是非老乡都会产生此种效应(如图3)。该研究于近期发表在心理学权威刊物《心理学报》上,我院陈杰教授、其研究生史宇鹏和伍可同学以及北京工业大学艾小青教授为论文的共同作者。
图3. 自我构念分数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的P3差异波(疼痛减非疼痛)的相关散点图
疼痛共情是反映人类社会认知的一种指标,研究认为较高的疼痛共情水平会产生更多利他行为或者分享、捐献、合作行为。一些特殊群体,例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会表现出疼痛共情缺陷。陈杰研究团队目前已联合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以特殊群体(如听障个体)为研究对象,以生物运动信息识别、自我认知、共情、亲社会行为等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旨在探索特殊儿童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并期望开发相应干预措施,助力特殊儿童社会性发展,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论文信息:
陈杰, 兰雅迪, 余俊, 李雯婕, 蒋毅. (2021). 听障个体面孔识别的大脑偏侧化研究. 中国科学.
陈杰, 伍可, 史宇鹏, 艾小青. (2021). 特质性自我构念与内外群体疼痛共情的关系: 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 心理学报, 53(6): 629-638.